当前位置 :

我军驻外部队防护面临的威胁与技术解决方案

2016-07-25 《军事文摘》杂志2016年08期 汪川访问次数:

 

365bet体育开户 反恐与海外安全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  汪川

 

近期,《军事文摘》杂志摘要发表我所文章《非致命性武器体系与驻外部队防护》,原文如下:

当前,不少国家和地区由于种种原因陷入内部战乱和严重恐怖袭击之中,有的驻有联合国授权的维和部队,有的驻有不同性质的执行稳定行动的外军部队。这些驻外部队普遍面临的一个同样威胁是,任务环境高危,冲突严重,矛盾多发,社情民情复杂,极易遭到恐怖组织或者叛乱武装的袭击,特别是自杀式炸弹袭击。例如,2013年12月2日,法国军方在马里北部的一个军事点遭遇自杀式炸弹袭击;2015年9月2日,索马里极端组织“青年党”在索马里南部用汽车炸弹袭击了非洲联盟维和部队一座营地,据称有50名维和士兵死伤;2015年12月21日,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附近发生一起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造成6名外国士兵死亡、3人受伤;2016年6月1日,中国驻马里维和部队营地遭遇自杀汽车炸弹袭击。

美军在海外的驻军最多,部队安全防护的需求也更大,面对恐袭威胁和综合考虑其他类似威胁和作战行动需要,美军在多年的实践中发展出了一套基于非致命性武器的部队防护能力,值得研究与借鉴。

一、美军的经验与教训

美国陆军军官理查德·斯科特曾认为,“美军正确使用部队的能力关键在于迎接在非传统环境作战的调整。不正确地使用部队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战略影响。非致命性武器能够让军队在实施反叛乱行动、维和行动和稳定行动中减少甚至消除暴乱冲突。这几类任务的共同特点是非对称威胁、复杂或拥挤的地域、混杂在平民中的交战对象。”

(一)美军索马里两次维和行动的经验与教训

1993年,美军曾经在第一次索马里维和行动中,面对平民与恐怖分子混杂的群体,无法使用致命火力,而遭到失败。联合国其他的维和部队也遭遇重大伤亡。1994年,美军再次介入,实施了“联合盾牌行动”即第二次索马里维和行动,帮助联合国维和部队撤离。为了避免前车之鉴,应对有人盾掩护的恐怖袭击而降低平民伤亡,美军维和部队当时配备新式的非致命性武器,包括骚乱控制剂、低动力霰弹枪、蒺藜、黏性液体泡沫、“军刀”203炫光弹、战场光学侦察系统(BOSS)等。“联合盾牌”行动顺利展开,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后即对撤出的联合国维和军队加以掩护。

美国海军陆战队罗伯特·爱尔兰中尉是参加这项任务的军官之一,他是激光武器专家,准备首次把激光作为非致命性的武器加以运用。这种激光照亮夜晚,可用于寻找潜伏在黑暗中对联合国军队带来很大困扰的狙击手,激光可使士兵看得比较清楚,效果比头盔夜视镜好得多。

一天晚上,海军陆战队在一英里之外发现了可疑行动。爱尔兰中尉迅速命令士兵用激光照射,发现一栋建筑物内一批人正在安装迫击炮,弹药就堆放在附近。陆战队班长立刻测出目标,然后用无线电请求武装直升机支援摧毁迫击炮,这为当时的交战规则所允许。但是,当激光照射到武装分子时,他们知道自己已经被可怕的绿光盯住,其中一人走到窗口举手投降。一分钟之内,全体武装分子均站立在绿色激光之中举手投降。美军在没有开火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受损的情况下,有效地威慑住了敌对分子。

此外,爱尔兰中尉还拥有一种波长为650-670毫微米的激光系统。这种激光并非绿色,而是很窄的红色光束,很像用于简报室内的激光教鞭。海军陆战队再度利用了这种夜视装备监视敌对狙击手的行动。在几百米之外,他们曾发现一个四人小组小心翼翼地在街上行走,其中只有一个人似乎有武装。红光点立即照射在携带狙击的步枪者身上。他感到惊讶,立即停下,并未试图逃走或躲藏起来。他放下枪,举手投降。虽然只有他被照射,但所有和他走在一起的人也投降了。最后,美军在“联合盾牌”行动中没有任何伤亡。这种低能量、不伤眼睛的激光系统被证明具有威慑作用。

在整个行动中,美军与联合国维和部队未发射一枪一弹就安全撤出。后来美军海军陆战队指挥官茨尼中将宣称,虽然非致命性武器数量有限,但他认为这是实行和平支援任务所必备的武器,他将来无论到哪执行和平支援任务,都离不开这些非致命性武器。他同时呼吁美军需要更多地使用这种武器。

(二)“科尔号”事件的教训与反思

2000年10月12日,美国海军“科尔号”驱逐舰在也门亚丁港遭到基地组织自杀式炸弹袭击,至少造成17名水兵死亡,30多人受伤。这艘名为“科尔号”的导弹驱逐舰载有350名海军官兵,它正前往海湾地区参加美国领导的海上拦截行动,以协助执行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当天,“科尔号”停靠亚丁港加油,巴林时间上午11点20分左右,一个满载高能量炸药的小型气垫船突然冲向“科尔号”,猛烈的爆炸将军舰炸开一个20-40英尺的大洞。爆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但没有发生火灾,船体则发生严重倾斜。

这起事件引起了美国海军对部队防护全方位的重视,尤其是对非致命性武器对部队防护作用的重视。有人提出分层防护的概念,即在船只周围设三层防线。外层用于提醒船员向迫近的平台或人员预警;中层用于在迫近的平台或人员不理会外层警告时评估或确认其意图;内层用于打击威胁。非致命性武器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取,原因在于被评估的威胁可能包括无意识的入侵者或非作战人员,而且做出反应的时限可能非常短暂,以至不能确定入侵者的明确意图或不能把无辜人员与危险隔离开来。分层策略要求具备确定水面、水下和空中潜在威胁的存在和范围的能力——然后通过补充响应迅速应对威胁。尽管以前水面威胁比较常见,但由于潜水设备、小型潜艇和无人水下和空中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现在水下和空中威胁呈上升趋势。在船只周围建立多层防护要求用具有可视标志和警告设备(如电筒和激光器或带有日/夜/全天候传感器和声音发射器的智能浮标)构成的隔离物。一旦外层隔离物被侵入,就需要评估其意图和战术来延迟或威慑威胁。如果潜在威胁进入中层地带,就可以选择用非致命武器如“闪光撞击弹”或电子船只阻隔物。如潜在威胁进入内层就要求直接使用致命或非致命手段对威胁实施打击。所选择的武器必须在非致命性武器无法威慑威胁后,部署致命武器期间发生效用。通过使用日趋复杂的侦察设备,如安装在无人机(UAV)上的成像传感器或有人驾驶的远程水面飞机和/或水下传感器,增加对环境的准确感知,不仅有助于理解入侵者意图,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赢得响应时间。

(三)美军在伊拉克战后维稳行动中的教训与反思

2003年3月,美军驻伊拉克某军事哨卡的部队向载有13名妇女儿童的车辆开火,7人被杀。据报道,当该车辆未在哨卡停车时,部队按照命令开火,当时他们明显没有其他替代手段来使车辆停下。美国中央司令部随后在伊拉克发布公共声明表示,其士兵遵循了规定的交战规则来保护自身。美军中央司令部辩称,士兵提醒司机停车,但司机置之不理。士兵于是实施警告性开火,仍然无效。然后士兵向车辆引擎射击,但是货车继续朝哨卡驶来。最终,士兵向乘客车厢开火。

事实上,美军射击的车辆上装载的是普通的伊拉克平民,可能是因为语言不通或者情况不熟的原因没有进行刹车或规避。然而,伊拉克平民未能在军事哨卡减速,而造成伤亡和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样的事故在那前后多有发生。同时,美国和伊拉克军队继续面对着使用载有自杀式炸弹汽车的敌人。涉事士兵属于第三步兵师,2天前,同样是这支分队在靠近纳杰夫的一处哨卡损失了四人,当时一名伊拉克武装分子装扮成平民,引爆了汽车炸弹。

问题的关键是美军士兵是否能够分辨真正的威胁和可能是迷路或者逃难的平民,一旦采取错误的反应方式,后果都将不堪设想。此后,美军加快将枪用激光器列装部队,并且作为激起伊拉克驾驶者的注意,从而使他们减速,转向或者停车的测试工具。

三、美军营地安全防护体系中的非致命性武器

当前,美军营地安全防护体系中已经引入系统性的非致命性武器,建立了由非致命性和致命性武器组成的纵深防御缓冲带。之前仅仅由致命性武器建立的反应方式仅仅包含警告——开火两个阶段,无论是遇到平民或是武装分子,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通过引入非致命性武器改变了防护战术,将警告——开火的单一反应方式转变成警告——扰乱——迟滞——开火的四级反应方式,从而延长反应时间,增加拒止能力,进而有效增强部队防护能力,防范恐怖袭击。

例如能够防止自杀炸弹冲击的的反人员和反装备的非致命性武器装备包括:

1、定向语音传播装置——警告

性能:定向语音传播装置可提出传播距离500米以上的可调节传播距离的定向口头警告或者明白易懂的口头命令。

使用概念:在武力防护、入口控制点、巡逻、护送、群体控制行动,以及其他防御和进攻行动中进行拒止、驱赶和压制(例如干扰和迷惑单个人员)。

能力效果:听力损伤和明白易懂的语音传播产生明确警告。

 

2、绿色激光器——警告/扰乱



使用概念:在武力防护时、在入口控制点、哨卡、海上港口,以及安全区域警告、拒止、驱赶和压制步行和驾驶车辆或船只的单个人员(例如干扰、迷惑和威慑)。

能力效果:视觉抑制。

发射系统:手持、装配在步枪或者班组协同操作的武器上



警告



扰乱



美国“战略之页”网站曾经刊文指出,美军最成功的一种非致命武器就是绿光激光器,这种武器基本上是选作军用的民用装置。从设计上来说,绿色激光器是对人眼相对安全的定向型设备,不会造成人眼永久失明。但是,绿色激光会使它所指向的人员“目眩”并且暂时失明。事实证明,这种功能在检查站相当有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平民有时会试图开车闯过检查站,尽管守卫人员要求他们停车检查。最重要的是,绿色激光器的射程可达2000米。

3、车辆捕获装置——迟滞

举例:M2轻型车辆捕获装置

目标类型:反装备。

预期目标反应:制动车辆。

性能:轻型车辆捕获装置是一种便携式、预置型、可扩展的带钉车

辆制动网,能够在一分钟之内布设完毕,覆盖18英尺宽的路面,重量为45磅。其运作方式是:设置在制动网前端的倒钩型钉子刺穿车辆的前胎,进而将其缠住,迫使车辆停下,并且将人员和车辆的受损程度最小化。

使用概念:在车辆哨卡和路障点制动车辆形成武力防护。

能力效果:缠绕车辆前胎来制动重达5500磅、以30英里/小时速度行驶到200英尺以内的轮式车辆。

 



四、对我军的启示和建议

我国在遂行索马里反海盗任务时,曾少量采取爆震弹,声波装置等少量非致命性武器,取得一定效果。结合我军和外军的经验教训,需要进一步认清非致命性武器的相应特性及在部队防护任务中的地位与作用。

1、非致命性武器的相应特性

根据美军的定义,非致命性武器包括反人员与反装备两大类,其中反装备的非致命性武器的功能设计为:

一是保护己方免遭车辆和船只的威胁。

二是使车辆、船只、飞机和装备失效或者失能。

三是拒止车辆进入某地域,楼房,设置和建筑物。

四是拒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

五是使设施或者系统失效或者失能。

2、解决警告与开火方式的两难困境

由于维和任务区普遍属于高危地带,而且社民情复杂,恐怖分子往往混杂在平民之中,难以有效识别。在应对可能的威胁袭击时,往往不能迅速判别是恐怖袭击车辆还是有可能走错路的平民车辆,贸然开火,则有可能造成无辜伤亡,形成更大的政治被动。先实施警告,警告无效后再开火,要么有可能因为语言或天候关系,平民无法识别警告,开火仍然造成无辜伤亡;要么就是因为警告之后的反应之间太有限,而无法实施有效的火力压制,无法阻止恐怖袭击,造成自杀伤亡。例如在我马里维和部队营地遭袭事件中,从发现警情到恐怖袭击车辆抵达营门防护墙只有2秒时间。如果提前使用非致命性武器,就可以控制住可疑车辆而不产生致命伤害,再进行查探和处置。

3、构建非致命性武器营地防护体系的具体措施

在传统的营地防御工事基础上,以及使用常见的障碍物如三角钉,栅栏网,带刺铁丝网、警示标识、夜间探照灯等的同时,应根据我国和外国的战场经验,以及我国的技术装备发展水平,构筑具备警告、扰乱、迟滞和开火的非致命性武器与致命武器结合的分级式反应机制,扩展防御区域,建立多层级武力缓冲带,增加反应时间与反应方式,避免平民误伤亡,保护部队自身安全,赢得战场主动。

具体来说,可以运用声波定向装置和激光对可疑车辆驾驶员进行警告,继而利用激光武器扰乱驾驶员视线迫使其停车或者偏离架势方向,继而使用车辆捕捉障碍破坏轮胎对车辆进行制动,如果前三项手段还不能消除威胁,最后使用致命武力开火,清除威胁。这种设置能够将防御区域从10米扩展到近百米甚至几百米,将反应时间从2秒扩展到数十秒。

4、通过战略传播,增强心理威慑

在美军遂行的第二次索马里维和行动中,美军大量配备新式非致命性武器。军方还通知新闻媒体,采访部队使用非致命性武器训练的情况,目的就是让全世界知道,美军正在使用致命性武器以外的常规武器,并且重申假如美军遭到攻击,他们仍会以常规武器还击。从而对恐怖组织产生了心理威慑,告知对方自身具有多样化的有效应对措施,从而不敢轻举妄动。我维和部队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做法。

结语

非致命性武器体系在海外高危地区的营地防护中的效果是明确的。当前我国的非致命性武器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装备体系不如美军完善,针对一些海外营地安全防护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配备的研制和列装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发展,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应战术,适应复杂的海外行动环境。

[责任编辑:蒋佩华]

共1条记录/1页  
[收藏]